1. 大仓鼠背毛和腹毛红外光谱差异
- Author
-
杨文建周思宇金志民
- Subjects
大仓鼠 ,背毛 ,腹毛 ,傅里叶红外光谱 ,二阶导数谱 ,Zoology ,QL1-991 - Abstract
为了探究通过被毛红外光谱特征进行啮齿目(Rodentia)动物种类鉴定的可行性,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其二阶导数谱(SD-IR)对大仓鼠(Tscherskia triton)背毛和腹毛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大仓鼠的背毛和腹毛均能反映出该物种的特征性成分,背毛和腹毛的红外图谱基本一致,均在621、679、782、846、1562、1637 cm-1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形成,在3415、3470 cm-1均有明显吸收峰出现,形成W形图谱;二阶导数谱也基本相同,均在683、703、776、786、854 cm-1有明显的吸收峰。尽管存在这些相似性,但红外图谱和二阶导数谱也能明显地反映出背毛和腹毛的特定差异,腹毛吸收峰的峰面积和峰强明显比背毛的大。在红外图谱中,845~848 cm-1和1426~1439 cm-1处,二者出峰位置均有明显差异;在700~727 cm-1,二者的峰形有较大差异。二阶导数谱中,在621~645 cm-1处,腹毛形成2个W形图谱,背毛形成1个W形图谱;在707~718 cm-1处,背毛形成1个W形图谱,腹毛形成1个明显的单峰;在818~835 cm-1处,腹毛形成1个M形图谱,背毛形成2个M形图谱;背毛和腹毛分别在652~655、650~655 cm-1形成1个单峰;背毛在700 cm-1形成1个单峰,腹毛未形成明显的峰。研究认为,大仓鼠背毛和腹毛的红外光谱特征基本一致,但二阶导数谱能更好地反映出二者的差异。故红外光谱可用于大仓鼠不同部位被毛的识别与鉴定工作。
- Published
-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