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甘肃兴隆山森林生态系统豹猫及其潜在猎物的日活动模式
- Author
-
张红勇, 张德喜, 毛锐锐, 王一竹, 周倩, 徐涛, and 张立勋
- Subjects
猫科动物 ,活动模式 ,时间生态位划分 ,捕食者-猎物 ,红外相机 ,Zoology ,QL1-991 - Abstract
食肉目(Carnivora)动物对维持食物网稳定和生态系统功能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捕食者与其猎物的时间生态位有助于珍稀物种的保护。为探究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与同域分布潜在猎物的日活动特征、季节性变化和种间活动重叠规律,于2018年9月—2020年8月在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60台红外相机开展持续监测,累计工作日33 521 d,共捕获豹猫370次、灰尾兔(Lepus oiostolus) 390次、鼠类(Rats)760次和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834次独立有效事件。基于核密度曲线和活动重叠度分析豹猫、灰尾兔、鼠类和环颈雉的日活动节律,揭示捕食者与猎物在青草期和枯草期的日活动节律变化模式。结果显示:(1)豹猫和鼠类的日活动节律为双峰型夜行性,环颈雉为持续峰型昼行性,而灰尾兔表现为峦峰型泛夜行性。(2)除环颈雉外,其他3个物种日活动节律季节性变化明显,枯草期均倾向于凌晨活动,且豹猫也增加了白天午后的活动时长,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豹猫与鼠类、灰尾兔的重叠度较高,但存在季节差异,青草期与鼠类重叠度最高(∆4=0.779),枯草期与灰尾兔重叠度最高(∆1=0.720),与环颈雉青草期(∆4=0.356)和枯草期(∆1=0.453)重叠度均最低。本研究从时间维度评估了豹猫与其猎物的活动行为响应,为探讨兴隆山豹猫与猎物的时空共存机制和为自然保护地开展关键物种保护与有害物种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Published
- 2023
- Full Text
- View/download PDF